Search


這位高雄的朋友,對於新北投車站的觀察,值得大家參考與深思。

#台灣...

  • Share this:


這位高雄的朋友,對於新北投車站的觀察,值得大家參考與深思。

#台灣好過日
#老車站如何再利用:回到家門口的北投車站
圖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

上個月我寫過三塊厝站的現狀與展望。趁著過年,我們遠征台北考察另一座百年木造車站,看看別人,想想高雄。

北捷紅線和新北投支線,大致上完全是沿著台鐵路廊改建。其中新北投站建於1916年,1937年時擴建為現貌,1988年隨著台鐵新北投線廢線而廢站。啟用與廢止的時間和三塊厝站並沒有差距太遠(1908年通車,1923、1941增建,1986年廢站)。

在廢站當時,不知幸或不幸,台北市政府以象徵性的一元價格,將新北投車站賣給彰化的台灣民俗村,從當時許多老車站(台北後站、岡山車站)莫名其妙自燃來看,至少可被保存並有遊人參觀。但以在地文資保存角度可說賤賣市產,如今已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就不多評論。

1988年前後,正是台灣社會變遷最快的一段時間,新北投站搬遷後8年,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陳慧慈在《北投社》雜誌撰文「尋回失散親人,重迎新北投車站」,而後逐漸凝聚了越來越多讓新北投車站遷回的聲音。正好機會出現,2012年台灣民俗村經營不善遭法拍,新北投車站的歸宿被提上檯面討論。

然而,法拍後新的產權所有人拒絕割愛,且彰化縣政府加入戰局,將車站列為暫定古蹟;新北投在地人士則是發起「#新北投車站回娘家」募資計畫,在一年拉鋸後,最終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公司無償捐贈新北投車站給台北市政府。

看似車站就能風光返鄉,但後續搬遷與重組又花了4年,而完成的車站也有不小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上:

1. 車站沒有搬回原來位置(在捷運站出口廣場和北投公園間),而是放在離原址50公尺遠的七星公園中,避免離道路過近。

2. 車站舊建材保存出了問題,損壞比率高達62%;重組時,外觀、新建材亦沒有完全復原,引發批判。

因為這些爭議,引發市府與在地文史團體的對抗,也讓復舊完成的新北投車站被批評為觀光化的半仿古車站。筆者實際參訪,發現車站內部目前一半展出復原經過,另一半則是紀念品店。車站外雖有看起來很潮的小農市集,但對於鐵道走向,周邊原貌脈絡完全無跡可尋,也印證了批評者所言「和歷史連結不足」的缺點。

這也讓我再次體認到,失去了運輸功能的老車站,必須強化和周邊地景、社區以及現有交通設施的連結,才能喚起歷史場域的整體感。未來三塊厝舊站體的使用必須更加注意。

寫的這邊算是一個段落啦,不過筆者以一個甚少來台北的高雄人角度(大概也等於外國人角度),覺得最奇怪的不是車站復舊不周(這要稍微瞭解一下背景才看得出來),而是旁邊格格不入的 #捷運新北投站。

如果我們站在捷運站對面的7-11回望,巨大的中國北方式牌坊,和旁邊小小的老車站可說是絕妙的反差。回顧歷史,日本殖民者在這邊建設溫泉觀光地,包含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後續的公共浴場,極盛時帶動三十五家日式旅館進駐,可說複製了殖民母國溫泉鄉的樣貌,也成了新北投一帶維繫至今的觀光特色。

但帝國主義的時代早已過去,在1990年代嶄新的捷運車站,引進的卻是和在地截然無關的另外一個殖民符號,而且無關觀光、無關產業、也無關運輸,就只是硬生生的插了一棟有著捲棚懸山頂,並用上銘黃色屋頂的中式建築(一般而言大概只有廟宇或宮殿會用),夜裡打燈時鮮紅的假斗拱更是令人感到時空錯置。

而另外一間囧囧的事是:新北投支線開通後,因轉彎噪音過大,所以列車只能以「極速25公里」(不是均速喔)行駛,而因運量有限,採取三節車廂10分鐘班距。如果是在高雄早被罵死了:「#幹嘛蓋捷運,#用公車就好啦」,不過在台北似乎也習慣了。

不知道台北的文史團體抗議新北投車站缺乏歷史連結同時,能否也串連把這地方最奇怪的一棟建築:捷運新北投站整體改頭換面一下,桑Q!

#新北投車站 #三塊厝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台灣基進黨 ∣ 台北市 士林北投議員候選人 台灣基進黨 ∣ 台北黨部 副執行長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北盟員
View all posts